(一)科研项目
1. 2021年度校级项目,“赋权增能型外语教学团队建设”(基层教学组织),结项。
2. 2021年度校级教改项目,《第二语言习得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,在研。
3. 2016年度国家社科项目,赋权增能型英语教育创新体系研究,结项。
4. 2014年度校级教改项目,赋权增能的外语课堂创新设计及实践研究,结项。
5. 2013年度留学基金委项目,“赋权”理念下的英语创新课程与师生互动,结项。
6. 2012年度省级教改项目,英语专业“魄力”(PIRLI)创新教学研究,结项。
7. 2010年度北外横向项目,个性化英语学习课程研究,结项。
8. 2009年度国家社科项目,依托项目外语教育模式及本土化研究,结项。
9. 2007年度省级社科项目,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实验研究,结项。
10.2007年度校级教改项目,研究性学习与个性化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,结项。
11.2005年度校级教改项目,英语专业个性化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,结项。
(二)专著、教材和论文集
1. 2020,《外语课程改革与实践新论》(主编)。天津:bevictor伟德出版社。
2. 2019,《本土化依托项目英语教学——理论与实践》(专著,第一作者)。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。
3. 2017,《英语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研究》(专著)。天津:bevictor伟德出版社。
4. 2017-2019,《新交际英语》课程群之《新交际英语阅读教程》(系列总主编,1-4册)。北京: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。
5. 2005,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》(曾凡贵,本人第二主编)。长沙:湖南大学出版社。
6. 2005,“湖南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”,载章兢、刘子建主编《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》。长沙:湖南大学出版社。
7. 2004,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讨》(曾凡贵主编,本人第一副主编)。长沙:湖南大学出版社。
8. 2002,The Development of L2 Oral Fluency in the EFL Classroom Setting(专著)。长沙:湖南教育出版社。
(三)学术论文
1. 期刊/辑刊论文
1) 2021,外语教学实践问题调查(本人第一作者,翟宇、张晨),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,第1期:46-56。
2) 2021,外语人才培养规格新议,《山东外语教学》,第1期:49-58。
3) 2021,“做学用合一”平台型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(刘浩,本人第二作者),《中国轻工教育》,第5期:72-79。
4) 2021,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》框架下的学术英语课程研究:回顾与展望(刘佳,本人第二作者),《未来与发展》,第2期:103-107.
5) 2020,形义映合特征对英语动词论元构式习得的影响研究(徐承萍,本人第二作者),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,第2期:27-35.
6) 2020,英语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原则,《外语教育研究》,第4期:82-83。
7) 2019,“学术英语”课程的赋权增能设计(本人第一作者,刘佳),《第二语言学习研究》第2期:1-12。
8) 2019,个性化英语学习任务中学习者个体实践网络的构建,(左红珊,本人第二作者),《外语界》,第5期:72-79。
9) 2019,桂诗春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(刘浩,本人第二作者),《现代外语》,第3期:431-439。
10)2018,赋权增能型“个性化英语学习”的课程效益评价:基于员工视角(刘浩,本人第二作者),《外语教育研究前沿》,第1期:18-25。
11)2018,赋权增能型英语深度阅读教学初探(徐承萍,本人第二作者),《第二语言学习研究》,第1期:20-31。
12)2018,利用Wikipedia创新设计赋权增能型英语教学任务(本人第一作者,王冬焱),《未来与发展》第3期:93-97.
13)2018,依托项目的英语超音段学习实验研究(王冬焱,本人第二作者),《南开语言学刊》第2期:44-52.
14)2018,学习内容赋权的增能效果初探——来自员工的报告,(本人第一作者,王沛杰、夏赛辉),《中国外语研究 》,第1期:3-12。
15)2017,依托项目语言学习模式下的学习者努力研究(夏赛辉,本人第二作者),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,第3期:78-88。
16)2017,《国标》视域下“做学用合一”平台型课程创设理念(本人第一作者,邵艳),《外语教学》,第6期:47-51。
17)2017,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“校标”的能力结构树设想(本人第一作者,韩子钰、冯光武),《中国外语》,第4期:72-78。
18)2017,注释位置、注释语言和自注释对英语阅读中词汇学习效果的影响(本人第一作者,徐承萍、刘浩、冯瑞玲),《解放军bevictor伟德学报》,第6期:11-19,61。
19)2017,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知识深度的关系研究(本人第一作者,段桂湘),《外语教育研究》,第1期:34-42。
20)2017,正音教学对英语专业员工元音产出的作用研究(本人第一作者,王冬焱),《北京第二bevictor伟德学报》,第4期:56-69。
21)2016,中国员工英语介词语义知识发展横断研究(本人第一作者,魏晓敏),《南开语言学刊》,第1期:135-144。
22)2015,iPBL——本土化的依托项目英语教学的模式,《中国外语》,第2期:15-23。
23)2015,关于英语专业设置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模块之思考(本人第一作者,冯光武),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,第3期:29-34。
24)2015,微变化研究法在国内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:现状与展望(李玉平,本人第二作者),《未来与发展》,第5期:90-93。
25)2015,中国员工习得英语运动事件“V+P小+P大”复杂结构的增进意识实验研究(本人第一作者,胡方慧),《中国外语教育》,第4期:54-66。
26)2014,国内高校英语教学中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研究20年述评(1994-2013)(齐彬,本人第二作者),《高等教育研究学报》,第1期:90-95。
27)2014,论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(专稿),《外国语文研究》,第1期。
28)2014,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师领导商数内涵解析,(李玉平,本人第二作者),《海外英语》,第3期:1-2。
29)2014,外语教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(刘浩,本人第二作者),《现代外语》,第3期:420-428。
30)2014,依托项目教学的“项目”:分类与设计,《外国语文研究》,第1期。
31)2013,“依托项目学习模式下的词汇习得初探”(本人第一作者,曹臻珍),载杨连瑞主编《中国二语习得研究:首届中国二语习得研究高层论坛报告》。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2013。
32)2012,本土化依托项目外语教学的“教学”观,《中国大学教学》,第4期:47-51。
33)2012,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中的边缘化现象(李玉平,本人第二作者),载于张增治(主编)《2012语言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。台湾:环球科技大学,2012。
34)2011,“英语研究式学习课程”的理据与理念,《英语教师》,第2期:2-6。
35)2011,任务型语言教学、内容型语言教学、项目型语言教学比较(吴延国,本人第二作者),《外国语文研究》,第2期。
36)2011,习语类型和呈现方式在英语习语直接学习中的效果研究(王晓旻,本人第二作者),《四川教育学院学报》,第4期:83-89。
37)2011,兴趣驱动的课外学习调查:以“个性化英语学习”课程为例(本人第一作者,夏赛辉),《中国外语教育》第1期:3-11。
38)2011,英语专业员工对依托项目学习的评价,《外国语文研究》,第2期:3-10。
39)2011,研究性学习专栏主持人导语,《外国语文研究》,第2期。
40)2010,词合作为EFL词汇习得单位的理据,《重庆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第2期:133-138。
41)2010,国外依托项目的二语/外语教学研究三十年,《中国外语》,第2期:68-74。
42)2010,汉语或然性认识情态动词的语法化研究(夏赛辉,本人第二作者),《求索》,第6期:231-232+192。
43)2010,依托项目的学习对英专员工学习认知的影响,《中国英语教育》(电子版)第2期专家特稿。
44)2010,“English Through Projects”两个“三合一”教学思路的课程探索(本人第一作者,夏赛辉),《英语教师》,第11期:13-16。
45)2009,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动名搭配错误研究(本人一作者,杨士超),《解放军bevictor伟德学报》第2期:39-44。
46)2009,中国英语员工词典使用定量实证研究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现状分析(何家宁,本人第二作者),《现代外语》,第1期:94-101。
47)2008,关于词类因素在二语附带词汇习得中的研究(许凤,第二作者),《长沙大学学报》第4期:108-109。
48)2008,关于英语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文献导读的思考与实践,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》,第7期:37-40。
49)2008,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口语测试模糊评估框架(第一作者,张姮),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,第6期:433-439。
50)2008,试论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(易龙,本人第二作者),《中国轻工教育》,第3期:9-12。
51)2008,民族认同与文化流利性(本人第一作者,龙剑虹),载陈新仁主编《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》。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8。
52)2007,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,《中国大学教学》,第10期:81-84。
53)2006,EFL学习者习得英语形-名搭配知识的定量研究(本人第一作者,陈水池),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,第4期:251-258。
54)2005,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(王晓旻,本人二作者),《外语界》,第4期:58-65。
55)2005,以基于问题的课堂技术研究为抓手,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可持续发展(本人第一作者,曾凡贵),载曾凡贵、张文忠主编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》。长沙:湖南大学出版社,2005。
56)2004,英语专业员工产出性词汇发展的实验研究(童淑华,本人第二作者),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第2期:108-113。
57)2004,ESL/EFL习语习得国外研究概述(王晓旻,本人二作者),《国外外语教学》,第4期:7-15。
58)2004,听力策略在英语听写中的使用特点及影响作用分析(邓媛,本人第二作者),《西安bevictor伟德学报》,第2期:61-65。
59)2003,论课堂环境下的自主英语学习,《湖南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第6期:95-100。
60)2003,课堂环境下二语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(本人第一作者,吴旭东),《现代外语》,第4期:373-384。收入《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专家文集》。长沙:湖南人民出版社,2006。
61)2002,4/3/2口语练习法之能为与不能为,《现代外语》,第4期:418-422。该文被收入文秋芳、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《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》。西安: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4。
62)2002,略评Babylon Revisited的三个译、注本(郭晶晶,本人第二作者),《中国翻译》,第2期:58-60。
63)2002,模糊评分:外语口语测试评分新思路(本人第一作者,郭晶晶),《现代外语》,第1期:98-102。
64)2002,我国外语教学实验研究质量调查(吴旭东,本人第二作者),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,第1期:35-44。
65)2001,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定量研究(本人第一作者,吴旭东),《现代外语》,第4期:341-351。该文收入文秋芳、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《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》。西安: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4。
66)2001,返实格立论——介绍一种英汉口语修辞格,《武汉大学学报》(人文科学版),第1期:117-121。
67)2001,意向识别与意义推理,载何自然、冉永平主编《语用与认知:关联理论研究》。北京: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2001。
68)2000,帮助员工建立自主性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,《山东师大bevictor伟德学报》,第2期:82-86。
69)2000,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性研究,《现代外语》,第3期:273-283。该文被收入文秋芳、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《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》。西安: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4。
70)2000,“‘费时低效’:问题与出路——回应井升华”,《武汉大学学报》(人文社会科学版增刊),176-181。
71)1999,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,《现代外语》,第2期:205-217。该文被收入《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辑》,武汉大学出版社,2002;收入文秋芳、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《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》。西安: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4。
72)1999,国外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研究现状,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,第2期:41-48。该文被收入文秋芳、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《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》。西安: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4。
73)1998,“对外语教学研究的几点批判性思考”,载《教学与研究》(赵国杰主编)。南昌:江西高校出版社,1998。
1. 2021, When different language groups meet online: covert and overt focus on form in text-based chats (Feng, R., Pyun, K., Zhang W., Flores, R.), Frontiers in Psychology, (12):1-8.
2. 2009, Effects of word exposure frequency on incidental acquisiti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by Chinese EFL learners (first author, Xu Feng), CELEA Journal (今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), (1):3-11.
3. 2007, Autonomatizing linguistic processing in L2 oral production, In Hu, W. & Q. Wen (eds.) ELT in China (IV), Beijing: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.
4. 2006, Strategy use in Chinese EFL learners’ processing of English idioms (Wang Xiaomin,second author), CELEA Journal (今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), (4):3-10.
5. 2003, Quantifying Chinese EFL learners’ outside class contact with English(first author, Wang Xiuzhen), In Hu Wenzhong (ed.) ELT in China (III), Beijing: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.
6. 2001, Oral communication anxieties: Some concepts reconsidered,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(今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), (2):9-12。
2. 书评
1) 2020,“序——兼谈外语课程改革研究与教师发展”。载于张文忠主编《外语课程改革与实践新论》(pp.1-5)。天津:bevictor伟德出版社,2020。
2) 2016,“《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创新》评介”(韩子钰,本人第二作者),《中国外语教育》,第1期:82-86。
3) 2013,“二语习得研究的六大社会视角——《第二语言习得多重研究视角》述评”(齐彬,本人第二作者),《外语研究》,第4期:66-69。
4) 2011,“《二语研究中的问卷——编制、实施与数据处理》(第二版)评介”(本人第一作者,吴延国),《现代外语》,第3期:320-322。
5) 2011,“寓外语教育于项目之中——《依托项目的二语与外语教育:过去,现在与未来》述评”(夏赛辉,本人第二作者),《英语教师》,第3期:61-64。
6) 2010,“语言学理论课程教材编写的创新探索——简评‘高等院校研究性学习系列教材’”(本人第一作者,夏赛辉),《中国外语教育》,第1期:68-71。
7) 2006,Spoken Language and Applied Linguistics(McCarthy,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98)“导读”,北京: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/剑桥大学出版社,2006。
8) 2003,“《流利性面面观》述评”,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,第3期:235-237。
9) 1998,“介绍Jane Willis著《任务学习法概览》”,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,第4期:77-78。